福利书屋 - 言情小说 -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609

分卷阅读609

    诧异地看了齐慕远一眼。

齐慕远朝她微微一笑,点了点头,把她往前推了一把。

杜锦宁这才答应一声:“我在这里。”说着也不急着往前挤,等大家转过身给她让出一条路来,她才走上前去,站到了大太监前面。

大太监看到一个皮肤粉嫩、眼睛黝黑、唇红齿白,比鲁国长公主长得还好看的书生站到自己面前,也不由跟其他人一样张大了嘴巴。

他是宫里的老人了。只要不是改朝换代,宫里的老皇帝死,新皇帝登基,他们这些做太监的生活都不会有太大变化,依然会在宫里生活,干自己最在行最熟悉的那摊子事儿。

以前的新科进士晋见皇上的事都归他管。那些人无不都是三四十岁的老男人。现在乍一见杜锦宁年轻漂亮的模样,大太监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
他结结巴巴地道:“你、你就是杜锦宁。”

“正是。杜锦宁见过公公。”杜锦宁抬腕拱了拱手,举止彬彬有礼,气度非凡。

这一下大太监回过神来了。

他在宫里生活了二三十年,见过的身份尊贵、卓然不凡的年轻公子多了去了,最不敢以外表和年纪来看轻对方。

他恭恭敬敬地回了一礼,十分和气地道:“一会儿还请杜相公跟着咱家,进到殿里后看到咱家的示意,你就停住脚步。待其他人站好后,依着咱家的号令,大家一起朝皇上行礼。”

“是,劳烦公公。”杜锦宁应道。

大太监又环视了屋里一圈,提高音量道:“各位相公可听清楚了?”

“听清楚了。”大家七嘴八舌地应道。

大太监这才点点头,将手里的纸拿起来,照着上面的名字念道:“齐慕远。”

这名字一出,大家又瞪大了眼睛,不敢置信地转头看齐慕远从后面一步一步地走上来,站到杜锦宁身边,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念头:“这两人到底是什么背景?为何殿试也能得第一、第二名?”

如果说,第一个听到自己的名字,杜锦宁很是吃惊。那么第二个名字是齐慕远,就是杜锦宁意料之中的事了。

她满怀同情地看了齐慕远一眼,趁着大太监不断念名字,其他人因自己的名次或喜不自胜或失望沮丧,专注力都不在他们这里时,她凑近齐慕远耳边轻声道:“一会儿尽展才能。”

齐慕远本身就是个极聪明的人,又比其他人多得齐伯昆的指点,对于朝堂与权谋,他也是极了解的。昨晚劝祖父那番话,虽然出自私心,但从权谋上来说,他说的是极对的,是舍弃小利而为齐家牟取更大的利益。所以哪怕齐伯昆听到齐慕远说喜欢杜锦宁,对杜锦宁的观感一下子差到了极点,今天早朝退朝后,还是到赵晤跟前,站在皇权的角度上表达了对寒门进士的期许,获取了赵晤更大的赞许与愧疚。

此时杜锦宁简简单单一句话,他就明白这话里蕴含的深层意思了。

他朝杜锦宁点了点头。

两人再不多言,等大太监把名字念完整好了队,便鱼贯着跟在大太监身后朝大殿走去。

进了殿,杜锦宁眼观鼻、鼻观心,看到走在她前面的大太监停住了脚步,随后又做了个手势,她便停了下来,转向了赵晤所在的方向。

“新科进士杜锦宁等人,向圣皇晋见。”大太监尖利的嗓音响起。

杜锦宁便跪下,跟大家一起朝赵晤磕头行礼。

“平身。”

待大家站起身来,赵晤这才开口道:“谁是杜锦宁?”嘴里问着话,目光却落在了杜锦宁身上。

杜锦宁出列,朝赵晤长揖施了一礼:“草民杜锦宁,见过圣上。”

赵晤的嘴角勾起一个幅度。

昨儿晚上,他把杜锦宁的看了一遍,看得那叫一个废寝忘食,连晚饭都没好生吃。看到断章的地方,想到竟然看不到后面的情节了,就抓心挠肺地想半夜把杜锦宁抓来问个究竟。而且看完那几本话本他就后悔了,思索着要不要将状元之名给杜锦宁,理由都是现成的,六元及第,哪个时代能出这样的大才子?他一登上皇位就出现了六元及第,这是昌明盛世的预兆,是国之祥瑞。

可思及母后的话,他的头脑又冷静了下来。

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:才华与忠心,你要哪一个?

作为皇帝,最看重的自然是忠心。没有忠心,你才华越高,祸害就越大。历朝历代推翻前朝,建立政权的,哪一个不是惊才绝艳之辈?

他如果选择杜锦宁做状元,虽说理由充分,但难免让跟随他夺天下的臣子失望。

可没想到,今天下了早朝后,在小朝会上齐伯昆竟然主动提出要多提拔寒门学子。

☆、第六百三十四章殿前忽悠

小朝会其实就是三四个赵晤信任的大臣,每次下了朝后留下来,跟他一起讨论一下不能当着大臣们的面处理的事情。而这三四个大臣,都跟齐伯昆一样是在赵晤做皇子时就跟着他的,都有从龙之功。

齐伯昆要送一份人情给赵晤,这些臣子自家又没有子孙有资格争那状元之名,自然乐得个顺水人情,纷纷附和齐伯昆的提议。

赵晤当时那叫一个开心啊,终于可以封他最喜欢的作者大大做状元了。他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好好提拔齐伯昆最看重的孙子,以补偿齐伯昆的这番好意。

殿试后的面圣,实际上就是再一次确认这些进士是否有真材实学的一个过场。尤其是一甲三位,皇帝通常是问得最多的。

此时面对杜锦宁,赵晤有一肚子的话要问她。

比如话本里所写的再生稻、双季稻和绿肥等问题,以及话本的后续情节;比如杜锦宁在策问里所说的农业问题、航海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。

因为一直沉浸在话本的情节里,赵晤最想问的还是农业问题。航海与国际贸易不过是锦上添花,有也可,没有对于大宋也没多大影响。

可农业不同啊,那是国之根本。如果农业发展得好了,所有的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,做土匪或想造反的人就少了,北边的游牧民族也不敢对大宋轻举妄动。如此一来,就国泰民安了。

做皇帝的,不就是希望盛世太平、国泰民安吗?

赵晤扫视了一排十个低着头的新晋进士,开口道:“杜锦宁,你的文章里提到要加强农事管理。那么你说说,如何管理?具体该怎么做?”

听到赵昶的问题,排在后面五位的进士倒没什么想法,而排在第三位的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儿,以及排在第四位的那位姓钟的进士,都是心里一喜。

他们一直觉得杜锦宁是靠着家里的背景才能拿到第一名的。殿试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,不过因为试卷都是阅卷官批阅的,皇上不过是看一看前十名的文章,所以